
度量衡人物——沈括
发布日期:2020-06-12沈括(公元1031年-公元1095年),是我国北宋时期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在古代计量领域的主要贡献为:
一是,考订前朝度量衡制。在对前朝度量衡单位考订时,他指出,“予考乐律,及受诏改铸浑仪,求秦汉以前度量斗升:计六斗当今一斗七升九合;秤三斤当今十三两;一斤当今四两三分两之一,一两当今六铢半。为升中方;古尺二寸五分十分分之三,今尺一寸八分百分分之四十五强”。
二是,改进时间测量技术和装置。沈括对传统圭表测影进行了改进,设置主、副表,副表的应用改善了主表测影结果,他指出,“凡景表景薄不可辨,即以小表副之,则景墨而易度”。沈括著《浮漏仪》,将传统刻漏的结构及消除误差的多种措施一一记录下来,对传统刻漏技术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刻漏测时的精准度。沈括还认识到传统历法的缺陷,他指出,传统历法“气、朔交争,岁年错乱,四时失位,算数繁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名为“十二气历”的阳历概念。
三是,改进空间测量技术和装置。沈括对历代浑仪详考后,提出减轻传统浑仪部件重量有利于提高其运转灵活性进而提高精度的观点,他指出,“旧法重玑皆广四寸,厚四分,其他规轴,椎重朴拙,不可旋运。今小损其制,使之轻利”。
摘自《成语典故中的度量衡》 郑颖 刘海鹏 陈昂编著